詩意端午在水一方
碧波白浪,龍舟競渡,鼓聲震天,賓客如云。
5月31日,2025年全國“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文化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屈原廣場盛大啟幕。
傳承千年的端午文化,從被譽為“屈原故里”的秭歸出發,以更精彩的方式與大眾擁抱。
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與精神血脈。
在秭歸,“端午比年大”“一個端午三次過”,從五月初五“頭端午”,到五月十五“大端午”,再到五月二十五“末端午”,持續整整一個月。秭歸端午以深厚的文化傳承,成為當地比春節更隆重的節慶盛典。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除了辦詩會、包粽子、掛菖蒲、系彩絲等傳統習俗,最讓秭歸人期待的節日重頭戲當數賽龍舟。5月30日,2025年湖北省“與夏奔赴”水上運動消費季在宜昌秭歸縣國家龍舟訓練基地正式啟動,同期屈原故里傳統龍舟大賽精彩開賽。
“秭歸賽龍舟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相較春節側重家庭團聚的氛圍,全民參與龍舟競渡更具集體儀式感,形成‘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盛況。”秭歸縣委黨校研究員鄭承志介紹,以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端午節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龍舟競渡是其中特色最鮮明的民俗活動之一。
“三閭大夫喲——聽我講喲——”“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伴隨沉雷般的鼓點,悲戚吶喊傳來。數艘龍舟首尾相接,在江心一圈一圈緩緩游弋。5月30日,屈原故里傳統龍舟大賽舉行“祭江”儀式,往來游客駐足肅立。“秭歸的龍舟競渡不單是競技體育,更是一種歷史文化傳承。”當龍舟犁開波浪,帶起的不僅是水花,更是從《楚辭》書頁間漫出的精神洪流。鄭承志說,龍舟入江前需有龍頭點睛、龍舟披紅、龍頭下水等一系列儀式,聲聲召喚、奮楫擊水都表達著秭歸人民對屈原的崇敬與追念。
在屈原故里,端午的每一縷艾香都浸潤著詩的平仄,每一次歡慶都回蕩著文脈的鏗鏘。當千年楚韻邂逅端陽佳節,詩便成了連接古今的精神紐帶。5月31日,“閱長江·道中華——詩詠中華民族母親河”全國著名詩人長江萬里行啟動儀式暨2025屈原故里端午詩會,邀請全國各地的詩人及秭歸騷壇詩人參加,農人吟《橘頌》耕耘柑橘產業園,學子誦《國殤》守護長江生態廊道,他們以詩為筆,書寫時代新篇章。
“三閭騷壇存世400多年,代代相襲,舉辦的端午詩會在各地習俗中獨具一格。”秭歸縣三閭騷壇常務副社長譚國鋒說,詩社以農民詩人為主,用屈子開創的騷體憑吊屈原,“土鄉土調抒發情愫,常引人聲淚俱下。”
這是詩意的盛會,更是人民的節日。當端午的文化與競技,繪成一幅詩意的畫卷,宜昌向八方游客發出盛情邀約——來宜昌過端午!
5 月30日,夜幕降臨,濤聲燈影中,一場穿越千年的水幕秀拉開帷幕。楚辭的浪漫、三峽的壯美,化作漫天星河傾瀉而下。非遺千年打鐵花也在演出中精彩呈現。1600℃的鐵水被非遺匠人奮力潑向天際,瞬間化作金雨流星墜入江心,繪就出“東風夜放花千樹”的震撼奇觀。表演者們以云為階、以風為翼,在高空中重現屈原筆下“乘騏驥以馳騁兮”的逍遙意境,贏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為游客帶來一場難忘的視覺盛宴。
端午節期間,秭歸以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的古民居群為依托,還原后裔祭祀、端午艾草、騷壇詩會、女兒回娘家等十大端午習俗場景,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屈原故里端午文化。其中,“楚風屈韻”國潮端午趣味集市開展九歌原神人物Cosplay、古樂快閃、楚風旅拍等沉浸式體驗活動;九畹溪鎮屈原故里蘭蕙園以秭歸九畹蘭為載體,舉辦蘭花鑒賞、蘭花主題文化節目表演等活動;“峽江不一Young”游園和市集,設有VR(虛擬現實)劃龍舟、旱地龍舟等體育互動游戲項目,以及投壺、點雄黃酒祈福、艾草手工制作等趣味互動。與此同時,秭歸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中華傳統文化精品集郵展,通過方寸郵票和郵品,打造與文化遺產跨時空對話的平臺,促進文化交流互鑒。
5月31日,2025年全國“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文化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屈原廣場盛大啟幕。
傳承千年的端午文化,從被譽為“屈原故里”的秭歸出發,以更精彩的方式與大眾擁抱。
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與精神血脈。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除了辦詩會、包粽子、掛菖蒲、系彩絲等傳統習俗,最讓秭歸人期待的節日重頭戲當數賽龍舟。5月30日,2025年湖北省“與夏奔赴”水上運動消費季在宜昌秭歸縣國家龍舟訓練基地正式啟動,同期屈原故里傳統龍舟大賽精彩開賽。
“秭歸賽龍舟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相較春節側重家庭團聚的氛圍,全民參與龍舟競渡更具集體儀式感,形成‘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盛況。”秭歸縣委黨校研究員鄭承志介紹,以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端午節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龍舟競渡是其中特色最鮮明的民俗活動之一。
“三閭大夫喲——聽我講喲——”“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伴隨沉雷般的鼓點,悲戚吶喊傳來。數艘龍舟首尾相接,在江心一圈一圈緩緩游弋。5月30日,屈原故里傳統龍舟大賽舉行“祭江”儀式,往來游客駐足肅立。“秭歸的龍舟競渡不單是競技體育,更是一種歷史文化傳承。”當龍舟犁開波浪,帶起的不僅是水花,更是從《楚辭》書頁間漫出的精神洪流。鄭承志說,龍舟入江前需有龍頭點睛、龍舟披紅、龍頭下水等一系列儀式,聲聲召喚、奮楫擊水都表達著秭歸人民對屈原的崇敬與追念。
在屈原故里,端午的每一縷艾香都浸潤著詩的平仄,每一次歡慶都回蕩著文脈的鏗鏘。當千年楚韻邂逅端陽佳節,詩便成了連接古今的精神紐帶。5月31日,“閱長江·道中華——詩詠中華民族母親河”全國著名詩人長江萬里行啟動儀式暨2025屈原故里端午詩會,邀請全國各地的詩人及秭歸騷壇詩人參加,農人吟《橘頌》耕耘柑橘產業園,學子誦《國殤》守護長江生態廊道,他們以詩為筆,書寫時代新篇章。
“三閭騷壇存世400多年,代代相襲,舉辦的端午詩會在各地習俗中獨具一格。”秭歸縣三閭騷壇常務副社長譚國鋒說,詩社以農民詩人為主,用屈子開創的騷體憑吊屈原,“土鄉土調抒發情愫,常引人聲淚俱下。”
這是詩意的盛會,更是人民的節日。當端午的文化與競技,繪成一幅詩意的畫卷,宜昌向八方游客發出盛情邀約——來宜昌過端午!
5 月30日,夜幕降臨,濤聲燈影中,一場穿越千年的水幕秀拉開帷幕。楚辭的浪漫、三峽的壯美,化作漫天星河傾瀉而下。非遺千年打鐵花也在演出中精彩呈現。1600℃的鐵水被非遺匠人奮力潑向天際,瞬間化作金雨流星墜入江心,繪就出“東風夜放花千樹”的震撼奇觀。表演者們以云為階、以風為翼,在高空中重現屈原筆下“乘騏驥以馳騁兮”的逍遙意境,贏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為游客帶來一場難忘的視覺盛宴。
端午節期間,秭歸以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的古民居群為依托,還原后裔祭祀、端午艾草、騷壇詩會、女兒回娘家等十大端午習俗場景,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屈原故里端午文化。其中,“楚風屈韻”國潮端午趣味集市開展九歌原神人物Cosplay、古樂快閃、楚風旅拍等沉浸式體驗活動;九畹溪鎮屈原故里蘭蕙園以秭歸九畹蘭為載體,舉辦蘭花鑒賞、蘭花主題文化節目表演等活動;“峽江不一Young”游園和市集,設有VR(虛擬現實)劃龍舟、旱地龍舟等體育互動游戲項目,以及投壺、點雄黃酒祈福、艾草手工制作等趣味互動。與此同時,秭歸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中華傳統文化精品集郵展,通過方寸郵票和郵品,打造與文化遺產跨時空對話的平臺,促進文化交流互鑒。
2025-06-01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